当前位置飞扬围棋网-->棋人棋事-->十个台阶
                            十个台阶

    让我们客观地分析一下,一个小孩到一个九段甚至强九段或是超一流
的棋手,会有多少的阶梯要攀登。


                      第一台阶:启蒙的环境

    这是一个前提。在其他的地方“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还能争论,但是,
在围棋上,环境就是一个前提。这环境包括教练的水平和对手的水平。必
然是先有环境这个“鸡”,才能有围棋手这个“蛋”。

    研究了几乎所有的超一流棋手的成长的历史,没有一位棋手会不注意
到自己的启蒙环境。不是什么意外,聂卫平和马晓春的父亲,都是围棋爱
好者。俞斌的小学老师,是一个棋迷。赵治勋的伯伯,是韩国现代围棋历
史上的重要人物赵南哲。围棋手除了在家庭中启蒙之外,还可能在社会上
启蒙。如果家长要挑选一下到哪里学棋的话,最好看一看谁在当教练。教
练的棋力,不一定很高(例如业余初段以上),但是却必须有自己的特别
的观察能力,能知道小孩的问题,在心理上对孩子有一定的研究。而他自
己的棋,最好是“正”的,少偏着,不“油”,棋风和棋德好。在文化背
景上有一定的造诣的教练,则更是会对小孩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上海和北
京等围棋开展得很好的地方,这样的教练人数不少,其他地区则不多,或
许这就使很多偏远地区的聪明小孩没有机会成为棋手。

    孩子要有一定的对手群,这是能保持一定的对局量的重要条件。在常
昊成长的过程中,母亲曾经带他到很多比赛场合,观看对手下棋,有机会
的时候,请高手下让子棋进行指导。邵炜刚的教练陆勇和,曾经和附近的
一些有业余棋手的工厂取得联系,将孩子带到工厂中和业余棋手进行“对
抗赛”。在上海一些围棋训练班上,采取的“升级”制度,就是在让学生
始终能在一个有相当密度的对局环境中学习围棋。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在围棋传统基础好的地方,就容易培养出好的
棋手来。而世界上最优秀的棋手,目前只能在东亚三国中产生。


                      第二台阶:酷爱围棋

    虽然在一个棋手的一生中,对围棋的热爱贯穿一生,但是,在起步的
时候尤其需要,它是将围棋由爱好转变成事业的关键的因素。对一个孩子
是否喜爱围棋的观察,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当年邱百瑞是在无意之中发
现常昊对围棋特殊的爱的。当常昊初次来到俱乐部的时候,邱百瑞让常昊
先在一边看别的小孩下棋,常昊看了两个小时。从心理学上看,再文静的
5 岁孩子,也不能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同一个对象上20分钟。而常昊当时
只知道“4吃1”这样的简单的围棋知识,对一盘棋还没有印象。

    当然,当时邱百瑞只是感到常昊的特别,后来当常昊开始学棋的时候,
他才注意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棋才,继而反过来再认识常昊刚来的时候
的表现。谢裕国教练认为,这样的酷爱能导致一个棋童对围棋的专注和执
著,增强对围棋的各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接受能力。


                      第三台阶:围棋“智商”

    目前还不能正确地判断围棋手和一般意义上的智商有什么关系。确实
也能在生活中间到一些在棋上异常聪明灵活,而对社会上的很多事情不甚
了了的棋手,但是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棋手思路广阔反映敏捷,智商应
该不低。常昊和罗洗河小的时候去测智商,获得了很高的分数,罗洗河为
164 ,常昊为 138。更多的小孩并没有像常昊这样生活在大城市中,受到
良好的学前教育,也不像罗洗河这样,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有机会来到
北京,接触到广阔的社会。所以,一般的智商,可以是一个参考的标准,
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

    专家一般认为,棋手需要的“只当”和一般的智商是不一样的。在对
一些棋手做了调查之后,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明围棋智商其实是人对围棋
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一是记忆力,国际象棋世界第一人卡斯帕罗夫能
用脑子记下1800多人的通信地址,和 450人的电话号码,他能熟记 12000
个棋谱。 5分钟能记下 300个单词。象棋第一人胡荣华能背对棋盘同时和
10人下棋,这就是说,他能够同时记住10个在不断变化中的棋谱。马晓春
能看一眼列车时刻表,就背出火车经过的时间和停留几分钟。在团体赛的
赛场泡茶回来,经过大约10盘棋,他能在局后很清楚地将这10盘棋双方的
形势讲得清清楚楚。而是逻辑推理的能力,胡荣华的盲棋,就是记忆和推
理共同的杰作。他在10盘棋中的开局都是不同的,这样的记忆是动态的,
是理性的,和推理结合的。一般教练常常会在教了一种定式之后,稍改变
一些,再出两至三题,来考验学生的推理能力。邱百瑞就是在有关“倒脱
靴”的推理“测验”中发现曹大元的能力的。三是空间的感觉能力。马晓
春能背出很多的围棋棋谱,但是却不能背出象棋棋谱,这是因为围棋的空
间的结构和象棋的空间结构是不同的,他对围棋有深刻的理解能力,但是
对象棋的空间理解能力几乎没有。棋手对特殊形状的感受,和对这样的形
状的价值的判断是很重要的。这种感受并不完全是靠老师教,然后机械地
将它记住。而是一种理解能力,一种能理解型的各种意义,然后在棋盘上
再造型的能力。

    棋手这方面的能力,必须在棋盘上才能表现出来,这也是从另一个角
度说明启蒙教练对人才发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第四台阶:年龄

    目前中国的一流棋手开始学棋的年龄,最小的是常昊和罗洗河,都是
在 5岁左右。开始年龄最大的是曹大元和刘小光,都是在10岁左右,他们
是在已经上学之后,在老师或教练的启蒙之后才开始学棋的。年纪小的孩
子能有时间的余地,而年纪大一些的孩子,能有一定理解力,学棋会快一
点。我们且将棋手初次学棋的最好时间,看作幼儿园的大班到小学三年级
之间。一般来说,一个人在16岁之后再来学习下棋是很难成为一个职业棋
手的,只有很少的例外。我遇到的唯一的“大器晚成”的高段棋手是梁鹤
年六段,他是在“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期间学棋的。但是他没有进入中
国最高棋手的层次。

    围棋是需要“童子功”的。没有在一定的年龄进入围棋的世界,就很
难成为一个专业棋手。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记忆力的最佳时间对于围棋是很重要的。孩子的记忆力是最强的。

    --由于成人的理解能力要比孩子强,所以,对一个局部的理解,常常
会以为一下子就全部吃透,也就会缺乏反复思考和反复练习的兴趣。实际
上成人的理解深度和熟练程度会不及孩子。

    --在孩子的思想还很单纯的时候,容易全部接受围棋。也容易用围棋
应该有的思考方式对围棋进行思考。而中学生或者成人已经有了较多生活
经历,他对围棋的思考已经倾向理性,因此也就容易受到生活经验的干扰。
有的可能有益,但是有的会排斥围棋的思考方式。

    --围棋在成人的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和在一个小学生生活中所占的地位
不是一样的,能够投入的精力也是不同的。围棋水平提高需要长期积累。
一般至少有 8到10年不间断的努力才能将一个初学者变成一个超级棋手,
中国棋手成长的时间还要长一点。成人或稍大一点的学生在这样长的时间
很难集中精神。

    --在当代,学习围棋的年龄有趋小的倾向。由于10岁以上的孩子正是
开始发育的年龄,自我的意识正在形成。置身于一群比他更小的孩子中间,
在心理上会有潜在的抵抗性。再加上其他年龄小的孩子学棋的时间比他长,
棋下得比他好,自尊将会变成害怕失败,影响他坚持下棋的决心。


                      第五台阶:强烈的求胜欲望

    这是对所有竞技项目的选手的共同要求。美国对 140名奥运会冠军调
查后发现,每个冠军在他、家庭,以及他的教练或对他影响很大的人中,
总有一个“最有斗志的人”。中国著名游泳教练陈运鹏认为,上面的调查
说明,对一个选手最完美的要求是斗志(心理)、技术和能力的结合。陈
运鹏的分析,完全符合围棋的实际情况。围棋是个人的对抗,大型比赛最
后的胜者常常只有一人,就更需要有不懈的斗志。

    对围棋来说,会干扰求胜欲望的因素并不少,一是传统的东方文化并
不强调正面的竞争;二是多少年来中国人下棋的传统,首先是陶冶人的修
养,强调“道”和艺术,要求淡化“胜负”;三是围棋本身的内容已经充
满了东方哲学的色彩,棋手容易受到影响。

    而事实上,最优秀的棋手也应当是一个胜负师。对任何对手都能保持
强烈的取胜欲望,是一个棋手很基本的要求。


                      第六台阶:心理能力

    一个棋手的心理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这已经从本书的一些篇章
中作了分析。这种心理能力是一种自控的能力。事实上所要控制的是一种
心态,能在比赛的任何阶段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来判断形势和保持韧性的
精神,能在赛后自我治疗修复失利后的心情。


                      第七台阶:研究围棋的环境

    现代棋手已经不可能再回到个人研究的老路上去。在清朝,已经出现
了好多顶尖棋手“双子星座”的现象,这已经证明了围棋手的成长,是需
要讨论研究而提高的;在相同的良好的围棋环境中的棋手,成材的可能性
都很大。

    在现代,同一时代的优秀棋手出现“丛生”的现象。从木谷实道场出
现这么多的超一流棋手这一点出发,人们更多地研究了信息时代的棋手成
材规律,虽然棋手能够从不同的媒介上很快获得棋谱,但是,必要的相互
研究有助于棋手思路的广阔和研究的深度。现在,每当比赛,常常在观战
室中集聚众多的棋手,边看棋边研究。

    实际上,在中国、韩国和日本,棋院也是一个专门研究棋艺的机构。
中国棋院的少年队、韩国的冲岩学校和日本棋院的院生制度,都含有一定
的研究成分。在日本,藤泽秀行为中心的“秀行兵团”和吴清源先生为中
心的研究群体,都是对棋手有相当的推动力的。年轻的中国棋手由于居住
在中国棋院,所以一直有互相交流的机会,而且也形成了一些研究群体。

    以上七个台阶,能够使一个棋童到达职业棋手的位置。但是因为个人
的资质有别,能达到的水平也有别。一般认为,至少能在勤奋的前提之下,
一个资质比较平常的孩子能到达五段的水平。

    以下的三个台阶,专门属于专业棋手中的佼佼者—一流棋手和超一流
棋手。


                      第八台阶:综合能力

    这首先要有全面的技术。全面是一个胜率很高的棋手所必须具备的条
件。在高段棋手之间,已经出现风格之前,要有高的胜率,就需要能够战
胜所有风格棋手的本事。这样,他要在开局、中盘和收官上都很强。要在
进攻和治孤上都有能力。要在下一盘杀棋和下一盘比较功力的棋上都能表
现出色。有的研究者将科学研究中的“木桶原理,短板效应”引入对围棋
手的研究之中,认为从围棋的特点来看,一个棋手在比赛中短处会比长处
更重要。如果棋手的短处会在比赛中受到对手的攻击,就象一个由不同长
度木板做成的木桶,水的溢出总是在最短的木板处,而最长的一片木板在
这样的情况下是作用不大的。所以棋手与其去不断发挥自己的特长,还不
如去研究改进自己的短处。而小林广一则是这样的原理的代表人物。

    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一种判断和把握全局的能力。棋手到了这一层次,
每一步棋,其意义已经是属于全局的一步棋,而不可能是局部和孤立的一
步棋。这是全局的平衡,全局的攻防和全局子力配置结构的一步。所以,
他必须有全局观,必须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全面的观察。每一步棋的作用
应该是综合的。


                      第九台阶:创造能力

    大多数棋手只是在运用前人在千百年中为后人创造的财富。只有少数
棋手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为后人创造新的下法和表述新的思想。他们
是围棋能够不断前进的保证。今后能够留在历史上的棋手,不仅是头衔的
纪录,还有棋手的创造。例如,武宫正树已经和“宇宙流”联系在一起,
某一种布局由于中国棋手对其进行创造性的研究,被称为“中国流”。吴
清源和木谷实对“新布局”的研究和吴清源对“大雪崩”等定式的研究等。

    可以这样说,超一流的棋手都是有创造的,不然他们就不可能在棋盘
上表现出他们的超人的理解能力。就连被人误认为最没有创造的李昌镐,
也对韩国式的新手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很多新的下法。最优秀的
棋手,总是站在时代的前列,能够开辟一条新的道路的人。他们总是以一
种人们想不到的方式,为一个时代作先声。


                      第十台阶:文化背景

    无疑,棋手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下棋的。在一般棋手的面前,
文化背景只能起到很少的作用,因为他们还没有形成棋风,创造对于他们
还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文化的深厚和哲学的高深并不重要,因为他的棋
还不能自如地表现他的哲学。

    而到了棋手水平已经很高的时候,“望尽天涯路”的时刻已经到来。
在棋上能力相差不多水平相仿的超一流棋手,最后较量的就是文化了。而
围棋的永不能穷尽的特点会使一个文化背景浅薄的棋手止步。只有深厚的
文化背景才能将一个棋手托上更高的山岭,他能从文化背景中找到新的力
量。吴清源先生的“关门弟子”芮乃伟说,吴先生的境界是在所有的棋手
中最高的,在棋手中,只有吴先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相当深刻的研究。
围棋上的道理,他完全能用中国古代哲人的观点来解释,而这样的解释,
也会使他能从别人见不到棋的地方找到棋来。

    吴清源先生是将生活、文化和围棋结合得最好的人。这也能让人想起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说法,吴氏是将“棋人合一”真正做到了。由于
文化的关系,他和棋之间,已经没有任何障碍了。

    在很多专家的眼中,20世纪最后能登上这第十个台阶的人,目前只有
吴清源一人。从第一个台阶开始,到第十个台阶,人数是从上亿人到一人。

    吴清源是围棋“上帝”一人之下、亿人之上的棋手。我们能再造一个
吴清源吗?

(本篇完)

Copyright 2001版权所有, flygo.net 飞扬围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