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飞扬围棋网-->棋人棋事-->桐城大将(三)
                            五  承前启后

    1949年 5月,上海解放,这座全国最大的城市终于回到人民的手中。

    在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围棋这门“小道”,何时才能得到党和国家
的重视呢?但世道变了,人们对生活充满着希望,上海围棋活动日渐活跃
了,除了“品芳茶楼”外,“襄阳公园”与延安路上的“延安棋室”也先
后辟为棋艺交流场所。

    这时期刘棣怀对局流传极多。暂且不论他下了多少指导棋,单从他与
国内名棋手进行的“升降棋”、“比赛棋”来看,数字也颇为客观,例如:

    1949年 7至 8月,让胡沛泉定先 6局升降棋,胜四负二。

    10月至11月,与过惕生分先 6局升降棋,各胜三局。

    1949年12月至1950年 2月,刘棣怀、过惕生再次举行分先10局升降棋,
弈至第六局,刘胜五负一。后四局过惕生受相先,过三胜一负。

    1950年 5月,王幼宸从北京移居上海。王幼宸早在民国初年已入北方
高手之列,但因对局机会较少,与国内最强棋手在水平上还有差距。王幼
宸到上海后,立即与刘棣怀进行20局升降棋,由刘让王定先开始,弈至第
十四局,王胜九负五,晋升至受先相先。王幼宸精神矍铄,对局态度异常
认真,晚年棋艺愈进,成为刘棣怀在上海的主要对手之一。

    为了棋艺交流的方便,此时上海棋手深感应建立如实反映中国棋手实
力的“段位”制度。于是棋艺爱好者便自发地拟定规章,公推刘棣怀为“
标准四段”,即以刘棣怀的棋力为准绳,来衡量其他棋手水平的高下,大
致是:凡刘让先相先的棋手,可授予三段称号;凡刘让定先的棋手,可授
予二段称号,其余可由此类推。

    例如:1950年10月至11月间,刘棣怀让胡沛泉定先下“试验棋”六局,
各胜三局,胡沛泉被授予二段称号。

    1951年 4月间,刘棣怀让过惕生先相先下试验棋六局,仅至四局,过
胜三负一,被授予三段称号。

    随后,再由已经获得段位的棋手分别下“试验棋”。不久,王志贤、
林勉、陆成爻、李德元等多名棋手均先后获得段、级称号。这一制度虽然
创自群众,但得到当时棋手的承认。接着,南京等地也制订了相仿的段、
级制度。

    1951年间,上海举行春季及秋季围棋比赛,参加者有刘棣怀、王幼宸、
过惕生、胡沛泉、王志贤五人,结果王幼宸战绩优异。9 月,王幼宸晋升
四段,刘棣怀与王幼宸之争开始引人注目(过惕生未及赛完即赴北京任职)。

    约1951年夏季,刘棣怀所属单位上海铁路局决定调刘棣怀到内地工作,
刘棣怀不愿携带家眷外迁,更舍不得多年来与他朝夕相处的上海棋友,经
斟酌之后,他辞去职务,回到茶楼继续从事对局。

    当时向刘棣怀求教的棋手很多,刘棣怀也参加了由棋艺爱好者组成的
“段、级位混合赛”。但如果连中国最高水平的棋手,也只能长期出入茶
楼“蹲点”而无法安排合适的职业,那末,围棋振兴的希望也就微乎其微
了。幸亏当时上海有一位十分关心围棋命运的领导人--陈毅市长。

    陈毅同志早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已经爱好围棋。后来在长期战争岁月
中,他对围棋始终怀着浓厚的兴趣。解放初陈毅担任上海市长,不久,他
结识了一位上海棋界的老前辈杨寿生。

    杨寿生是清末名手杨士珊的弟弟,自幼能弈,他家有恒产,收藏的围
棋扇子与珍贵棋子在上海相当出名。杨一生喜欢观看棋战,他阅历既深,
对上海名手的状况也了如指掌。正是这位杨寿生,把刘棣怀棋艺高超以及
失业在家的情况一一告诉了陈毅。

    1951年底,陈毅派工作人员去看望刘棣怀,并送去了 100元钱。上海
市长亲自关心老棋手的生活,直至今日,刘棣怀的亲属还满怀敬意地谈论
着这件事。

    几天后,陈毅邀请刘棣怀、杨寿生共同进餐,随后,又派人与上海文
史馆联系,介绍刘棣怀进入文史馆。及至1953年,文史馆破例接收未满60
岁的刘棣怀为文史馆馆员。

    后来陈毅调北京任国务院副总理,当他路过上海时,还经常约刘棣怀
前去对弈、共餐。

    1954年间,刘棣怀曾应“北京棋艺研究社”之邀,北上与在京名手过
惕生、金亚贤、崔云趾、雷葆申等互先对局,此时过惕生棋艺已公认为北
方第一高手,从此他与刘棣怀并称为“南刘北过”。金亚贤的棋风豪迈善
战,擅长歼击,与刘棣怀以“治孤”见长的风格不同。棋界传有两句谚语:
“一子不舍刘大将,满盘追杀金亚贤。”所以刘、金之战每每现象环生,
令人目不暇接。

    当刘棣怀进入上海文史馆时,顾水如因年龄稍长,已先一步成为馆员。
顾、刘二人从年轻时期便常在一起切磋棋艺,后来成为长期并世的棋家,
但自他们成名后,很少互相对局,一般偶然公开下二局或四局,总以平分
秋色告终。在那棋手命运沉浮不定的旧中国,最强棋手之间或许有必要保
持一种“平衡”。

    到解放后,刘棣怀主要坐镇“品芳茶楼”,迭克群雄,被公认为棋界
的强者;而顾水如则常去“延安棋室”,此时他绝少下对子棋,也使人感
到高不可测。按当时社会风尚,鼓励各家毫无保留地公开技术,经动员后,
顾水如同意与刘棣怀分先下二局棋。对局前,刘棣怀还以为按过去双方下
棋的“老规矩”,不料这次顾水如全力以赴,一举连拔二城。

    1955年 2月,上海市文史馆主办“上海围棋友谊赛”,这是解放后上
海首次由政府机关出面组织的一场大赛。刘棣怀、顾水如、魏海鸿、王幼
宸、汪振雄此际都是文史馆员,另有名手董文渊、曹钧石、林勉、王志贤、
陈修崇等,可谓群英荟萃,济济一堂,比赛气氛紧张激烈,对局记录从文
史馆直至“品芳茶楼”四处传递。4 月初,比赛成绩全部揭晓:魏海鸿荣
获第一,刘棣怀第二,王幼宸、董文渊并列第三,曹钧石第五。此战顾水
如发挥不太理想,胜四负五,与汪振雄、林勉并列第六,他负的五局中,
也包括了刘棣怀回敬他的一局。

    经过这一场较量,刘棣怀的实力又一次得到棋界的公认;顾水如到底
上了年纪,感到力不从心,他向来对培养青少年棋手十分热情,便从此不
再参加比赛。此后,顾、刘之间的关系也渐渐缓和,刘棣怀空闲时也到“
延安棋室”与顾水如相聚。

    1955年后,我们兄弟(我和哥哥赵之华)经常去“品芳茶楼”。那里
聚集了许多上海知名棋手,指导我们对局的除刘先生外,还有汪振雄、王
幼宸、魏海鸿、王志贤诸先生,其中刘、汪两位先生对我们帮助尤多。刘
先生传授棋艺热情耐心,一丝不苟,每有空闲,就主动招呼我们对局。其
实,我们这些少年棋手在追随刘先生之前,都早已从师学弈,而刘先生对
此是毫不介意的。

    据我所知,此间唯一奉刘先生为师的少年棋手只有无锡的陈锡明,记
得他初从刘先生学弈时,曾师生合影,留为纪念。但即便是陈锡明寄居上
海期间,刘先生也从未给予任何特殊照顾,他对待少年棋手一视同仁,不
分门户,无私地传授棋艺,作为一位从旧社会生活过来的国手,胸襟是颇
为豁达的。

    在“品芳茶楼”中,一般棋手都有自己习惯的活动“地盘”。或许由
于棋手们对刘棣怀特别尊重的缘故,他的对局总被安排在茶楼中央一带进
行。在这里,与刘棣怀交情莫逆的当推汪振雄先生,他比刘棣怀小5 岁,
颇有文才,棋风柔和明快,为人风趣而爽直,待朋友很讲义气。汪有时也
会用诙谐的语言指责刘棣怀有些着法“霸道”,对此,刘棣怀只是和蔼地
一笑了之,看来对汪的见解他心中还是默许的。据说汪振雄在棋艺成长过
程中,刘棣怀对他帮助不小;而刘棣怀平时较少写作,因此也十分钦佩汪
振雄在文字方面的功力。

    至50年代中期,刘棣怀等老一辈棋手感到普及围棋知识的重要意义。
刘棣怀便与王幼宸、汪振雄、林勉等名手合作,编写了一套丛书,计《怎
样下围棋》、《围棋定式基本知识》、《围棋布局初步》、《围棋中盘战
术》、《围棋官子知识》等五册。这套丛书由浅入深地系统介绍了围棋的
基本知识和战略战术,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

    1056年底,刘棣怀赴北京参加“全国围棋邀请赛”。

    1957年 8月,上海市举行规模较大的首届全市围棋比赛,共80人参加。
比赛分初赛、复赛、决赛三阶段进行,结果刘棣怀艺冠群雄,夺得冠军。
紧接着,刘棣怀代表上海参加全国围棋比赛,这一次刘棣怀出师不利,他
虽然战胜了主要对手过惕生,却失手负于江苏名手陈嘉谋与安徽青年棋手
黄永吉,屈居第三名。

    1958年间,刘棣怀再次夺得上海冠军。11月,他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
全国比赛。刘棣怀重振旗鼓,显示了“南刘”的实力,以七胜一负的优异
成绩夺得冠军。王幼宸、过惕生获二、三名。

    全国比赛结束后,上海市体育宫成立“围棋集训队”,刘棣怀、王幼
宸及少年棋手陈祖德被选入队,不久,又调入魏海鸿、汪振雄和少年吴淞
笙。在刘棣怀、王幼宸等前辈国手的悉心辅导下,陈、吴棋艺迅速进步,
后来他们成为我国第一批九段棋手。

    1959年,围棋被列为第一届全运会竞赛项目之一。9 月,围棋决赛在
北京举行,刘棣怀以刘胜一负的成绩再次夺魁,他创造了62岁高龄荣登全
国冠军宝座的记录。

    第一届全运会后,上海棋社创办了解放以来第一家围棋定期刊物《围
棋》,刘棣怀、顾水如、曹钧石、徐润周、林勉等老一辈棋手都参加了月
刊编辑工作。月刊中有关技术方面的稿件均由刘棣怀最后负责审阅,他工
作认真细致,使《围棋》月刊的质量得到保证。后来他又担任了《围棋》
月刊的副主编。

    1960年 6月,在陈毅同志与日本自民党顾问松村谦三的共同倡议下,
迎来了首次日本围棋访中代表团,代表团由濑越宪作(团长,名誉九段)、
桥本宇太郎(九段)、坂田荣男(九段)、濑川良雄(七段)、铃木五良
(六段)5 人组成。此时中、日围棋实力悬殊,因此赛前商定由中国棋手
执黑先走,尽管如此,双方仍显得几乎不成对手。

    在全部三十五局比赛中,我国棋手负三十二局,和一局,仅胜二局,
真是一场惨败!但由此也反衬出其中“二胜”确实来之不易。这所胜的二
局都是6 月14日在上海进行的。其一是王幼宸胜日本濑越宪作名誉九段一
子,另一局就是刘棣怀与濑川良雄七段之战。

    这局棋堪称是刘棣怀后期的代表作,直到今天,当我们回顾这场激战
时,仍能感到全局波澜迭起,生机流动。此局刘棣怀在布局阶段已占有较
多实地,面临濑川的竭力反扑,刘棣怀显得胸有成竹,充分发挥“耍大龙”
的绝技,左冲右突,将白方包围圈捣得千疮百孔。双方激战近 200着,濑
川眼见水尽山穷,棋势破碎,只得推枰中盘认输,中国棋手在对子条件下
终于第一次击败日本七段高手。

    局后,濑川良雄对这位年已63岁的中国棋家表示了深深的敬意。


                            六  桑榆晚景

    自从首次中日围棋比赛过后,刘棣怀显得有些步履蹒跚了。尽管他在
对局时,还是那样勇往直前,那样充满着自信,可是,作为竞技项目的围
棋,每当两强相遇,进行激烈抗争之际,一个棋手的才智、精力、耐力总
会无可掩饰地表现出来。此间,刘棣怀的漏算情况有所增加,一向较高的
胜率,也开始起伏不定,他的健康状况明显呈现出下降趋势。旁观者明,
岁月到底不饶人!

    1960年10月,刘棣怀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比赛,经过一场激战后,
冠军被安徽青年高手黄永吉夺得。王幼宸、陈祖德分别获得第二、三名。
“北过”、“南刘”仅得第四、五名。一次比赛的成败固然不足以评定水
平的高下,但“南刘北过”的盟主地位无疑已经动摇。刘棣怀的年龄比过
惕生又长10岁,作为一名棋手,一生最辉煌的时期已经过去。

    不久,刘棣怀又与全国各地名手云集北京,加紧训练,准备再次迎战
日本围棋代表团。

    1961年 9月,日本围棋代表团来访,团员有曲励起八段、小山靖男七
段、伊藤友惠五段(女)和菊池康郎、安藤英雄两位业余棋手。其中除伊
藤友惠外,均为中青年棋手。

    比赛商定在分先条件下进行,双方固定对手互下五局。这样捉对儿厮
杀,对于我国的主力,尤其是年迈的刘棣怀、王幼宸非常不利,因为对手
比他们年轻得多。刘棣怀作为中国一号主力,又一次挑起大梁,迎战曲励
起八段。

    曲励起是日本名手岩本薰的弟子,他与刘棣怀有近30岁的年龄差距。
那时,他正处于竞技状态的极佳时期,就在来访的前一年,荣膺日本“围
棋选手权战”优胜。曲励起棋理清晰,又擅长战斗,平心而言,刘棣怀确
实技差一筹,难以与之一争胜负,双方激战 5局,刘棣怀均告负。经过这
场较量,中国棋手清醒地领悟到一条简单的道理--中国围棋要赶超日本,
非靠一代新人不可。以刘棣怀为代表的老一辈棋家,已经尽了他们最大的
努力。

    1962年夏季,中国围棋代表团首次出访,由李梦华任团长、刘棣怀任
副团长,在日本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友好访问。

    中国围棋代表团先后在东京、大阪等地与日本棋院、关西棋院的职业
棋手及日本业余界棋手进行交流;同时又到奈良、箱根、热海等著名风景
胜地游览。在这片被称为“围棋王国”的土地上,代表团无论走到哪里,
都受到日本人民的热情欢迎和款待。访问期间,刘棣怀先后会见了许多新
老日本朋友,其中有早在30年代就曾与刘棣怀对局的棋手安永一,前两年
间访中的棋手坂田荣男、小山靖男等;德高望重的日本棋界元老濑越宪作
还特地与刘棣怀手谈一局,表示彼此钦慕之情。经此次访日,刘棣怀对日
本自德川幕府以来围棋发展的情况,日本“棋院四家”的盛衰,以及日本
近代围棋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1月,刘棣怀赴合肥参加全国围棋比赛,他的战绩已不尽理想,但刘
棣怀与福建青年棋手罗建文的对局却被评选为比赛的佳局。此间,“中国
围棋协会”正式成立,刘棣怀与廖井丹、孙乐宜、姚耐等七人,被选为中
国围棋协会副主席。

    1964年 2月,国家体委首次授予围棋手以段位称号,刘棣怀、过惕生、
陈祖德、吴淞笙4 人被授予五段。这是当时我国棋手的最高段位。

    5 月,他到杭州最后一次参加全国围棋赛。这年他已67岁高龄,他虽
仍象往常一样认真地对待每一盘棋,但着法已不再具有当年那种令人感到
可怖的威慑力。这次年轻棋手囊括了比赛的前三名。

    此后,刘棣怀退出了比赛第一线。他在编辑《围棋》月刊的同时,继
续辅导新手。那时上海棋社培养的大批少年棋手如华以刚、曹志林、邱鑫
等,无不先后得到他的热情指点。

    刘棣怀这样一位倍受棋界人士尊重的老国手,他将毕生精力献给了中
国的围棋事业。他有老伴,也有儿女,家庭生活美满,按理说,他可以在
安定舒适的环境中度过晚年,谁知天有不测风云,1966年 5月,一阵政治
狂飙席卷中国大地,“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具有悠久历史的围棋医术,自然免不了有“四旧”之嫌,随时要被列
入撤销项目,《围棋》也被迫停刊。

    刘棣怀这个“权威”,从“靠边站”到“监督劳动”,那是自然的。
接着,吴兴路上海棋社关门,刘棣怀等棋手又返回到上海市体育宫,这时
他已年逾70。

    一次,在清理房间时,因室内光线背暗,刘棣怀又年迈眼花,无意中
扫出一张领袖肖像,惹下了麻烦,被批判了一阵。随后,他又被安排到上
海游泳池,在那里管出租游泳衣物,约在1970年退休。

    他的家靠近上海虹口公园,退休后常到公园散心,上海一些棋艺爱好
者也闻风前往,请他指授棋艺。

    这期间,虹口还有一所小学围棋开展得十分活跃,便邀请刘棣怀去学
校向小朋友讲解普及围棋的积极意义,鼓励小朋友们力争上游,为国争光。
这个学校后来还向上海市队输送了数名优秀棋手。

    后来,他患了中风,身体大衰,进入了风烛残年,只能在家中应接来
客了。渐渐地他已无法记起来客的姓名,但围棋仍然不离手,一直下着、
下着....

    这时与刘棣怀对弈的以老棋友居多。他们过去均非“刘大将”敌手,
而今却棋艺不断“提高”,其中有位名叫黄鸿骞的老船长,已晋升至与刘
棣怀平摆了。围棋艺术以它诱人的魅力,将这些老朋友长期吸引在一起,
久久保持着真挚的情谊,也给他们在垂暮之年增添了不少乐趣,真是“共
藏多少意,不语两相知”。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文革”中强加在刘棣怀身上的不实之
词,被全部推翻。

    1979年间,他再度患病,终于不起。11月28日,刘棣怀与世长辞,享
年83岁。

    我国围棋事业日益昌盛。但即使再过百年,人们也不会忘记这位桐城
籍的围棋大将。

 Copyright 1999版权所有, flygo.net 飞扬围棋网